2004年1月,国家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行后,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飞速扩大,不只从过去的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外资、私企等各类企业,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也将逐步纳入。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拓展了工伤保险工作,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达4996万人,比2003年底增加了421万人。然而,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飞速扩大的同时,一些“瓶颈”问题随即浮出水面,它们将成为广大劳动者享受工伤保险这一福利的“拦路虎”。瓶颈1、地方政府的政绩观《条例》规定,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即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均有根据《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根据《条例》为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国内工伤保险的覆盖人群从过去的国有企业扩大到了国有、集体、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职工。然而,外资、私营等各类企业正是工伤保险扩面的难题所在。以山东为例,全省近400万参保职工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还没纳入到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2004年4月,国务院进步研究中心对1883家各类中国企业的调查报告也从另一角度显示出了这一状况:私营企业与集体企业的工伤保险率偏低,分别是59.4%和53.6%。那样,这类企业可以得以不参保,缘由何在呢?因为工伤保险一般实行市级统筹,工伤保险是不是启动,覆盖范围多大,总是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想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虽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但毕竟要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征收工伤保险费。在不少地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客观上有以企业不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改变投资环境的倾向,不正确的政绩观总是促进地方政府片面重视三个指标:引资、GDP、税收。地方政府要GDP增长就要投资,要税收就要老板,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一定量上可能“放纵”企业或雇主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政府假如片面重视引资、税收与GDP,那样,它必然要保护老板的利益而忽视甚至轻视劳动者的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险权益。要改变这种局面,一个现实的方法是,将劳资关系是不是和谐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一项要紧指标。地方政府要使劳资关系达到和谐,就要解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问题,要适合节制资本,保护劳工。瓶颈2、企业的守法意识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遵守法定的劳动时间,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都是法律法规已经规范了的,也是一个企业或者雇主起码应该遵守的法概念务。但国内目前的企业做的还不够好,企业的守法意识差,更不要谈社会责任了。不少企业都在想尽方法不参保,少交费。国内从1951年开始打造工伤保险规范,由国家拟定补偿标准、企业支付补偿待遇。经过不断改革后,目前已经进步成工伤保险基金统筹规范,即雇主为雇员交纳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对受伤工人进行补偿。依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条例》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三类行业分别实行三种不一样的工伤保险交费率。在实质操作中,工伤保险风险小的企业总是不想参保,觉得参加保险只能增加企业本钱,参保人越多,则本钱越大。即使是参保的少部分企业,他们也总是采取各种办法降低运作本钱,其中之一就是只给两三个人参保,大部分人不参保,哪个出事故就说哪个参保了。而一些工伤风险大、职业病风险紧急的企业又强烈需要参加,但如此基金支付就有了风险。一个引人注意并颇有意味的事实是,不论在《条例》还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法律责任和罚则章节规范的指向都是参保企业。《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瞒报薪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薪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交费单位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伪造、编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导致社会保险费交费基数没办法确定的,除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事处罚外,根据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征缴;迟延缴纳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根据第十三条的规定决定加收滞纳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职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职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试问,假如一个企业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填报《社会保险登记表》和《参加工伤保险职员状况表》,提供营业执照、参保职员身份证复印件及社保机构规定的其他证件和资料,即不参保,不就成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地方政府不采取强制手段,加之企业不守法,工伤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将成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厢情愿的事情。
2003年2月27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第16号令的形式下发了《社会保险稽核方法》,旨在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力度,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打造完善稽核机构,开始加大培养高素质的稽核队伍。因为社保经办机构的稽核职员有限,通常来讲恐怕是几名稽核职员面对的是几十万的参保对象的监管工作,假如再受理劳动者关于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的举报,其精力也极为有限,其成效不言而喻。一位参加北京社会保险专项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深有感触地说,在企业领导人的心里,税是无论怎么样不可以逃避的,那是违法的事,但社会保险费总可以“讨价还价”。这位会计师说,《社会保险法》1日不颁布,企业对于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就非常难真的地“严肃”起来。瓶颈3、社保经办机构的“捆绑式参保”据调查,不少地方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一个进城务工职员。而他们所从事的多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且自己流动性大,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保险权益却总是得不到有效保障。《条例》规定:但凡与用人单位打造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需要准时为他们办理工伤保险手续。
2004年6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今年工伤保险扩面的要紧工作,明确任务,抓好落实,今年重点推进建筑、矿山等工伤风险较大、职业风险较重行业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在“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一句当中,并不难破译其后面的潜台词:某些地方为提升社会保险参保率而推行的“捆绑式参保”,规定不参加其他保险就不可以参加工伤保险。现在,不少地方社会保险实行“五保合一”体制,即需要所有企业及职工需要同时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5个社会保险险种,不可以只选择参加其中的部分险种。但有个别企业常以全部参加5个险种增加经济负担为借口,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导致工伤风险较大、职业风险较重行业的农民工参保率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没能参加工伤保险,除去以“捆绑式参保”为借口逃避对外地农民工的保障责任外,重点缘由一是农民工真的需要的是能抵御工伤意料之外的风险和能有钱治大病,养老保险对于他们来讲受益期太远;二是养老保险模式不适应农民工跨区域流动性大的就业特征,跨区域社会保险关系很难衔接。农民工自己对养老保险也有抵触想法,既然劳动保障部在政策上已经开了可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口子,那样“捆绑式参保”的体制能否做出改变?以广东为代表的一些省份开始在政策上做出了调整:生产经营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为与之打造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先行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等条件成熟时再参加其他各项险种。但“按兵不动”的省份也不少。这类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重压都较大。而真的要引起看重的是,“捆绑式参保”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一个过滤参保单位的“筛子”——正由于基金支付风险的存在,少部分地方拓展工伤保险工作时,不可防止地存在对用人单位的“挑肥拣瘦”的选择性做法,这也成为工伤保险难于全方位覆盖的一个缘由。
中国律师网 > 律师入门 >
- 上一篇:
- 下一篇:
猜你喜欢
- 07-04 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上有什么义务和权利
- 07-04 正确处置工伤保险与工伤避免的关系
- 07-04 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是怎么样确定的
- 07-04 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范围
- 07-04 工伤保险费怎么样征缴
- 07-03 工会组织在工伤保险规范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 07-03 企业不办工伤保险工程不能施工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城市